《当年轻人“炫家乡”成为一种新时尚》
近年来,一股“炫家乡”的热潮在社交媒体上悄然兴起。从山东淄博的烧烤到甘肃天水的麻辣烫,从贵州榕江的“村超”到江西南康的家具,无数小城凭借独特的地域文化“出圈”,而推动这一现象的正是无数生于斯、长于斯的年轻人。他们化身“家乡推介官”,用镜头记录乡土风情,用创意激活文化认同,让“家乡”这一传统概念焕发出新的时代魅力。
一、从“土”到“潮”:小城逆袭的底气
曾几何时,“小城”与“土气”被画上等号,而大城市则被视为“时尚”的代名词。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基础设施的完善,小城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的“县县通”“村村通”,休闲广场、运动场馆的普及,以及网络宽带、快递物流的全覆盖,让小城青年有了“炫家乡”的硬实力。
更重要的是,“土”与“潮”的界限正在消融。小城的地域特色——无论是传统美食、民俗活动,还是非遗技艺——在互联网的催化下,从“落后符号”转变为“文化标签”。正如淄博烧烤的烟火气、榕江“村超”的草根激情,这些“土味”元素因真实鲜活而成为年轻人追捧的“新潮”。
二、情感认同:从文人笔墨到短视频浪潮
对家乡的眷恋,是深植于中国人血脉中的情感。萧红笔下的呼兰河、沈从文描绘的湘西凤凰,无不饱含文人对故土的深情。如今,年轻人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延续了这一传统。在他们的镜头里,家乡的山水、美食、节庆、方言都成为“最可爱的存在”,每一帧画面都承载着对故土的骄傲与热爱137。
中国青年报的一项调查显示,97.1%的受访青年愿意推介家乡,88.2%的人希望家乡“出圈”7。这种情感认同不仅是个人情怀的流露,更转化为推动家乡发展的实际行动。例如,苏州青年通过短视频融合古典园林与现代科技,河南开封学子以英语讲述百年老店的白记糕点技艺,安徽大学生用镜头记录非遗剪纸的匠心传承。
三、技术赋能:从“被遗忘的角落”到“流量新星”
新媒体的崛起为小城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曝光机会。短视频平台凭借传播快、互动强的特点,打破了城乡信息壁垒,让默默无闻的小城有机会被“看见”。即使没有知名IP,只要拥有独特亮点——如一条老街、一道小吃、一场民俗活动——便能借助算法推荐和用户共创,迅速吸引流量。
技术的赋能不仅停留在传播层面,更推动了产业升级。例如,甘肃徽县的山地挑战赛通过线上分享带动了当地旅游经济;苏州青年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结合,激活了乡村文化产业的活力。
四、展望:小城之春的可持续发展
“炫家乡”的热潮为乡村振兴注入了新动能,但其可持续发展仍需多方努力:
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培育特色产业,如铜陵市通过新能源产业链招商实现经济与环保双赢;
文化挖掘:避免同质化竞争,需深挖本土文化内涵,如苏州融合园林文化与数字创意;
青年参与:鼓励年轻人以创新方式传播家乡,如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学生用多语种向世界推广江南水乡。
结语
“家乡的一草一木,一牲一畜,雨丝风片,都是我们人生的底色。”当年轻人以自信的姿态“炫家乡”,他们不仅重塑了小城的形象,更在时代浪潮中书写了属于自己的文化叙事。这场从“乡土情怀”到“时尚表达”的转变,既是个人情感的回归,也是乡村振兴的生动注脚。正如诗云:“将心寄此乡,岁月赠河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