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侄文稿》是唐代书法家颜真卿为悼念在安史之乱中遇害的侄子颜季明所作的一篇祭文。以下是该文稿的原文及译文:
原文
维乾元元年,岁次戊戌,九月庚午朔,三日壬申。第十三叔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真卿,以清酌庶羞,祭于亡侄赠赞善大夫季明之灵曰:惟尔挺生,夙标幼德。宗庙瑚琏,阶庭兰玉。每慰人心,方期戬谷。何图逆贼间衅,称兵犯顺。尔父竭诚,常山作郡。余时受命,亦在平原。仁兄爱我,俾尔传言。尔既归止,爰开土门。土门既开,凶威大蹙。贼臣不救,孤城围逼。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天不悔祸,谁为荼毒。念尔遘残,百身何赎。呜呼哀哉!吾承天泽,移牧河关。泉明比者,再陷常山。携尔首榇,及兹同还。抚念摧切,震悼心颜。方俟远日,卜尔幽宅。魂而有知,无嗟久客。呜呼哀哉!尚飨。
译文
乾元元年(公元758年),农历戊戌年九月初三日。作为第十三叔,我颜真卿,现任银青光禄大夫、使持节蒲州诸军事、蒲州刺史、上轻车都尉、丹阳县开国侯,今天以最醇的美酒和佳肴,来祭祀、悼念我过世的侄儿,大唐朝廷追赠为赞善大夫的季明的亡灵。
你自幼便出类拔萃,品德高尚,如同宗庙中的重器瑚琏,又如庭院中的芝兰玉树,令人欣慰。我们原本期望你能够幸福安康,成就一番事业。谁料想逆贼安禄山乘隙起兵叛乱,你的父亲颜杲卿在常山竭尽忠诚,奋力抵抗。我那时也在平原郡担任太守,你的兄长颜杲卿出于对我的爱护,让你担任联络工作。你回到常山后,协助打开了土门要塞。土门一开,叛军的嚣张气焰大为受挫。
然而,贼臣王承业拥兵不救,致使常山孤城被围困。最终,你的父亲被俘遇害,你也惨遭杀害,家族遭受了灭顶之灾,如同鸟巢倾覆,鸟卵破碎。天啊!面对这样的惨祸,你难道不感到悔恨吗?是谁制造了这场灾难?想到你遭遇如此残害,我即使粉身碎骨也难以赎回你的生命。唉,真是悲痛欲绝啊!
我承蒙皇上的恩泽,调任蒲州刺史。你的弟弟泉明在收复常山后,将你的遗骨带回。我抚摸着你的遗骨,悲痛欲绝,容颜失色。只待将来选择一个合适的日子,为你选择一块安息的墓地。如果你的灵魂有知,请不要埋怨在这里长久地停留。唉,真是悲痛啊!愿你在另一个世界安息享用这些祭品吧!
注:原文中存在多处涂改痕迹,译文已根据可辨识的内容进行整理,部分涂改或模糊的字词未直接译出,以保持原文的真实面貌。
赏析
1. 历史背景与情感深度
安史之乱:颜真卿之兄颜杲卿任常山太守,率军抵抗安禄山叛军,城破被俘,与侄子颜季明同遭杀害。颜真卿痛失至亲,含泪写下此文。情感激荡:文中“父陷子死,巢倾卵覆”八字,墨色浓重,悲愤之情力透纸背;“天不悔祸,谁为荼毒”直指苍天,质问命运不公。全文情感由压抑至爆发,终归于悲怆,堪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
2. 书法艺术特色
笔法与墨法:笔法:圆转遒劲,力透纸背。如“惟尔挺生”四字,起笔沉稳,收笔利落,尽显颜体雄浑。墨法:渴笔与浓墨交织,如“父陷子死”四字墨色浓重,映衬悲痛;“首榇”二字反复涂改,墨色枯涩,表现内心挣扎。行草结合:前段行书工整,后段转为狂草,如“呜呼哀哉”四字连绵狂放,情感喷薄而出,极具视觉冲击力。
3. 文学价值
骈散结合:文辞典雅,多用四六骈句(如“宗庙瑚琏,阶庭兰玉”),间以散句(如“父陷子死,巢倾卵覆”),节奏张弛有度。用典精妙:以“瑚琏”喻治国之才,“兰玉”赞家族栋梁,既显侄子才华,亦暗含家族蒙难之痛。
4. 历史地位
天下第二行书:与王羲之《兰亭序》、苏轼《黄州寒食帖》并称“天下三大行书”。忠烈象征:颜真卿以笔为剑,将家国之痛融入书法,其忠烈气节与艺术成就并重,影响后世千年。
结语
《祭侄文稿》不仅是书法艺术的巅峰之作,更是颜真卿人格与情感的写照。文中涂改痕迹、墨色变化,皆为真情流露,无一丝矫饰。元代鲜于枢赞其“天下第二行书”,实至名归。此文如泣血长歌,千年后读之,仍令人动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