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古诗词中的借喻和双关

2025-04-11 14:41    诗词歌赋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一、借喻

作为修辞手法,借喻是比喻的一种。

借喻的特点是相似关系,不必每个要素都出现,本体或主体可以不出现,直接以喻体来指称事物。

在古诗词中,这种修辞手法很常见,如:

1.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

2.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3.

脉脉花疏天淡,云来去、数枝雪。

(范成大·《霜天晓角·梅》)

4.

骤雨过,珍珠乱撒,打遍新荷。

(元好问《骤雨打新荷》)

5.

晓妆新,高绾起乌云。

(杨果·《仙侣·赏花时》)

6.

柳烟直,烟里丝丝弄碧。

(周邦彦·《兰陵王》)

需要说明的是,借喻的重点是相似关系。意即喻体必须能够引起人的联想,喻体有与本体相符合的特征。欧阳永叔的“乱红飞过秋千去”,周美成的“烟里丝丝弄碧”,其“飞红”与“飞花”,“弄碧”与“柳枝”都有颜色上的相关性。

辛弃疾的“玉簪螺髻”代指山峦,元好问的“珍珠乱撒”代指雨珠,因为这些事物彼此间都有形状、形体上的相似性。不会让人觉得不明所以。

当然,就特定本体而言,这种相似性并非一成不变,需要根据作品背景和创作因素而变动。譬如周美成的“探春尽是,伤离意绪,官柳低金缕”,同样是写柳,就以“金缕”借喻“柳条”,因为词中之背景,是在初春,此时柳枝抽新,嫩柳呈现出淡黄、鹅黄、金黄色,所以用“金缕”恰当。

借喻经常和借代搞混,比如诗词中用“刘郎”代指“桃”,有些人就认为这是借喻,其实不是,因为两者没有相似性,这是借代。

二、双关

古典诗词中有一种源远流长的修辞手法,叫“双关”,能够让诗词含蓄不尽,情深意远。

所谓双关,就是借助语音、语义的相谐、相关,让字面表达一个意思,而内在又能表达另一个含义,言在此而意在彼。

这是汉语特有的修辞手法,利用汉语音同、音近或词语多义的特点,使语句产生明暗双重意义,暗含的意思往往是作者真正要表达的意思。范仲淹曾曰:“兼明二物者,谓之双关。”

我们今天写诗或作文,都可以运用谐音双关,使一句话传达两重意思,深刻而巧妙地表达出思想感情,让语言含蓄委婉,情深意远,增强诗词文章的表现力。

谐音双关在《诗经》就已出现,且大多与比兴兼用。如《国风·召南·摽有梅》: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揉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壁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所谓红颜易老,韶华易逝,诗中女子有感于此,从而盼婚求嫁。但古代女子婚嫁,必须要有媒妁之言,要媒婆牵线搭桥,所以她希望早日有人来托媒求婚。

而“梅”与“媒”谐音,同时以落梅比喻年华衰谢,以落梅的多少暗喻时光流逝,将谐音双关和比喻结合运用,表达出女子内心对婚姻的强烈渴望。

谐音双关主要分为两类:一、同音不同字;二、同音同字。

因为同音不同字更为常见,所以我们先讲第一种情况。

一、同音不同字

在南朝民歌中,双关的运用,最常见,这一时期多是通过谐音法来营造双关语义。

如南朝民歌压卷之作的《西洲曲》:

《西洲曲》是古代最经典的情诗之一,诗中描写的是一个女性对恋人的思念。

诗中“莲”谐“怜”音,“怜”在古代指“爱”的意思,“莲子”即“怜子”,也就是“爱你”之意;“清”谐音“情”,爱你情如水。

女子剥弄莲子,看到莲子青如水,就像自己对男子的爱情,清澈纯洁。又正因莲子青如水,象征爱情的纯洁,她才会对莲子也产生爱怜之意,珍重的放置在怀袖中,因为穿得是杏红的单衫,所以“莲心彻底红”,“红”赤城也。

又如另一首南朝民歌《读曲歌》:

“奈何许。石阙生口中,衔碑不得语。”

“碑”谐音“悲”,本意是含着悲苦,却不能说出。那种苦闷抑塞的景况,倒真像大石头塞在口中、压在心头一样。

隋唐的文人,大多从民歌中吸取营养,也运用双关写下不少佳作。

如隋朝的《折杨柳枝歌》:

门前一棵枣,岁岁不知老。阿婆不嫁女,那得孙儿抱?

该诗第一句的“枣”谐音“早”,表达的意思是,提醒母亲(阿婆)及早让女儿出嫁。树不知老,可女人的青春容易消逝。

当然,最为人称道的,要数刘禹锡借鉴巴蜀民歌创作的《竹枝词二首·其一》:

“无晴”谐音“无情”;“有晴”谐音“有情”。

意思是:杨柳青青,春水初平,听到江上传来郎君的歌声,但是对方的心意难明,就像的东边日出西边的雨,你说他无情吧,又好像有情。

从这个例子可以看出双关的重要性,如果不用谐音相关,那么要在下片两句的篇幅内,把男子情意的捉摸不定,把女子内心的忐忑猜疑给描述出来,是很难的。

运用了双关,不仅把人物内心的情态描绘了出来,还营造出含蓄不露,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高考中,也会经常遇到“谐音双关”的考题,如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舂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诗中的“柳”谐音“留”,在古代,有折柳相送之习俗,因“折柳”有相留之意。这一习俗始于汉而盛于唐,汉代有《折杨柳》之曲,以吹奏表达惜别之情。

李商隐《无题》诗云:

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中的“春蚕到死丝方尽”一句,“丝”与“思”双关,意即只要一息尚存便痴情不改,实指坚贞的感情。现在很多人用来形容老师孜孜不倦的教诲,其实有违原诗旨意,因为这种理解,只是诗歌表面的字义,但它运用了谐音双关,显然不太适合师生之情的。

李白《春思》诗云:

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诗中第一句用“丝”谐音“思”,“枝”谐音“知”。意思是:燕赵之地的春草如同碧绿的柔丝,也如同我的思念。良人所在的秦关桑叶低垂着绿枝,我的思念你知不知?

如果不运用谐音双关,又怎么能写出这么妙的诗句呢?所以古代的大诗人,无一不精此道的。写诗词的朋友们,一定要熟练掌握这些修辞手法。

温庭筠《新添声杨柳枝词·其二》诗云:

(1)

一尺深红胜曲尘,天生旧物不如新。

合欢桃核终堪恨,里许元来别有人。

(2)

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长行是古代博弈之一种,诗中第一句“烛伊”谐音“嘱伊”,因为这里的“伊”是人称代词。“围棋”谐音“违期”。

温飞卿这个双关用得很精巧,把人事、时代习俗、情感都融入其中,寓意深刻。

这句诗字面意思是:点亮烛火相照,与郎君共作双陆之戏。

情事之意为:点亮烛火深深嘱咐你,与你远别莫要违背归期。

但我们要真正理解这句诗的意思,须结合温庭筠的第一首词,把前后调换顺序:郎君远行时,我曾像井底点灯那样深深嘱咐过你,别违背了约定的归期。如今就像骰子镶嵌红豆,入骨的思念你到底知不知道?

金朝诗人元好问《摸鱼儿》:

“问莲根、有丝多少,莲心知为谁苦?”

用“丝”谐音“思”,“莲心”谐音“怜心”,表现了深情缱绻、割舍不断的爱。

二、同音同字型

同音同字,就是字音字词皆同,但含有双重意思。在魏晋南北朝民歌中,此类双关也大量运用,如《子夜歌》:

“自从别郎来,何日不咨嗟。

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揉有梅,其实三兮。

求我庶士,迨其今兮。

壁有梅,顷筐暨之。

求我庶士,迨其谓之。

黄檗郁成林,当奈苦心多。”

诗中的“苦心”有两重意思。黄檗是一种入药的苦木,表面上说黄檗郁郁成林,苦心很多,暗里表达的是人内心的痛苦之深。

这是一首表达女子相思的诗歌,自从跟心上人分别后,每天都愁苦叹息。她看到黄檗树郁郁成林,正如同内心的痛苦之深。

另一首民歌《子夜歌·其一》诗云:

“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

这句诗的双关包含同音不同字和同音同字两种情况。

“丝”谐音“思”,“匹”暗含“匹配”的意思。

意思是:当初与你相识,两心都渴望如一。如今留给我纷乱残破的思绪,实在想不明白为什么彼此不能在一起。

这首诗运用比喻和双关,把丝线织入残破的织机,来比喻思绪,用织不成匹来比喻两人感情的命运。相爱却不能相守,是人生永远的遗憾。

又如《子夜歌·其三十》:

“念爱情慊慊,倾倒无所惜。重帘持自鄣,谁知许厚薄。”

念爱:爱慕思念。

慊慊(qiè):诚恳,爱心专诚;

鄣(zhāng):遮挡

诗中的“薄”暗含情感之“薄”,用帘幕的厚薄来比喻情感的厚薄。

因此这首诗的意思为:我对你的爱慕思念依旧恳挚专诚,现在决定全部放弃毫不留恋。我用重重帘幕遮掩自己,谁能知道我内心真实的情意?

又如无名氏的《读曲歌》:

一夕就郎宿,通夜语不息。

黄柏万里路,道苦真无极。

诗中的“道”有双重意思,既指道路的“道”,也指道语的“道”。

如果理解为道路,诗意为:女子和情郎相聚,彻夜畅谈不眠。她心疼情郎走了千万里之路,那一路上肯定吃了很多苦。

如果理解为道语的“道”,则意思为:女子与情郎阔别重逢,彻夜不眠地诉说了一夜的相思之苦。

这两种意思在诗中,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杜甫《泰州杂诗》中有两行诗:

“水落鱼龙夜,山空鸟鼠秋。”

诗中的“鱼龙”为鱼龙河,“鸟鼠”为鸟鼠山。诗人远行泰州,路过鱼龙河、鸟鼠山时,见水浅山空,触景生情,写下此诗,抒发落魄困顿之悲。“鱼龙”与“鸟鼠”语双关,既关照动物的鱼龙与鸟鼠,又关照了地名“鱼龙”与“鸟鼠”。

王观《卜算子·送鲍浩然之浙东》词云:

水是眼波横,山是眉峰聚。

欲问行人去那边,眉眼盈盈处。

才始送春归,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千万和春住。

碧绿的春水,是她清澈的眼波,起伏的山峦,是她秀丽的眉毛。想要问行人去哪里,就在那有着清澈眼波和秀丽眉毛的地方。我刚送别春天,现在又要送君归。如果你回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要留住她。

这首词是作者送别朋友所作,因为朋友回江南探望爱妾。所以词人的上片表面写景,暗里也描写朋友身处江南的爱妾。因此“眉眼盈盈”语含双关,不仅指江南当地的景色,也指江南爱妾的容貌。

朱淑真《秋夜》诗云:

夜久无眠秋气清,烛花频剪欲三更。

铺床凉满梧桐月,月在梧桐缺处明。

所谓景语皆情语,“凉满”不仅指秋凉满床,也指内心的感受,忧思满床。

又如高适的《塞上听吹笛》:

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中的“梅花落”表面是写梅花飘落。但《梅花落》是一首古笛曲,因此这里有一语双关之妙。

试想,如果单纯以“梅花”理解,那么风吹一夜,梅花落满关山,何等美丽之意境。

而结合《梅花落》这首曲子之意,则是:何处吹响了梅花曲,随着风吹飘扬在整个关山。同时也点了题目“塞上听吹笛”。

你看,双关就是这么妙,让人感觉意味无穷。

“双关”这种修辞手法不仅在古诗词中大放异彩,后来也进入到对联、小说当中。

尤其是四大名著的《红楼梦》,以“双关“手法暗藏了无数的玄机。

比如小说中的许多人物姓名,利用同音异字或词谐音双关,来表达不同的含义。清人洪秋藩在《红楼梦抉隐》中说:“《红楼梦》一姓一名皆具精意”,张新之也说:“是书名姓,无大无小,无巨无细,皆有寓意”。

如:

“甄士隐”谐音“真事隐”,意为将真事隐去。

“贾雨村”谐音“假语存”,与真事隐相对,表示假话留存于世。

“甄英莲”谐音“真应怜”,暗指其一生的遭遇真让人怜惜。

“娇杏”谐音“侥幸”,娇杏原为丫鬟,只因多看了贾雨村一眼,便被看中,最后成了贾雨村的正

室夫人,真是侥幸。

“冯渊”谐音“逢冤”,被薛蟠莫名其妙打死了,而行凶者还逍遥法外,冯渊死的还真是冤。

然,以上这种双关比较浅显,算不得巧妙,下面的才是真的巧妙。

贾府“元春、迎春、探春、惜春”等四个人名,单独来看,是看不出有谐音的运用的,或者更深的含义,但是合起来看,则:

“元”谐音“原”

“迎”谐音“应”

“探”谐音“叹”

“惜”谐音“息”

合起来就是“原应叹息”四字,将四人的命运巧妙隐含在内。

又如,贾政、贾敬,表面上没有谐音,但是合起来看,“政”谐音“正”,“敬”谐音“经”,则合为“假正经”,暗指两人表面上正经,实则道貌岸然。

当然,这并非最巧妙的。众所周知,在《红楼梦》中,有许多诗词,这些诗词都或明或暗的反映了书中各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如“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中待时飞。”

贾雨村,字时飞,前半句“求善价”的“价”谐音“贾”,与后半句的“时飞”合起来就是“贾时飞”,暗示他一心求取功名,正等待时机,伺机而动。

又如李纨在“金陵十二钗”中的判词为“桃李春风结子完,到头谁似一盆兰。如冰水好空相妒,枉与他人作笑谈。”“桃李春风结子完”的“完”谐音“纨”,与句首的“李”合在一起就是李纨,暗示其生子后就青春丧偶。

作为四大名著中艺术成就最高的古典小说,各种各样的双关非常多,在此不胜枚举,有心的朋友可以翻翻书,从中寻找一番,当个小乐趣。

从书中或明或暗的巧妙双关的运用,足以证明曹雪芹的良苦用心,都说《红楼梦》增删五次批阅十载,由此可见一斑。

同时,双关不仅在诗词、对联、古典小说中运用,在现代诗歌和小说中也有运用的。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