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量不要去赚辛苦钱,好好经营自己比什么都重要。
你有没有发现这样一个奇怪的现象,很多人每天做着不喜欢的工作,却总幻想着,只要找到我真正感兴趣的事,就一定能做出一番事业,就一定能成功。于是他们辞职、转行、折腾等,结果做了一段时间,发现还是不喜欢,然后又陷入新一轮的迷茫。就这样,很多人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所谓的兴趣,最终在反复试错中耗尽热情。这根本不是兴趣的问题,而是绝大多数人都搞反了一个关键逻辑,兴趣不是找来的,是练出来的。
很多人以为我得先找到热爱才能做好,但真相是你先做好才会热爱。就象打游戏为什么容易上瘾,因为你在不断升级变强,获得正反馈,兴趣的本质就是这种熟练度带来的成就感。比如当你写字难看时,书法就是折磨。但当你能写出一副很漂亮的对联,你会主动想写。如果还有人夸你写的真好,并且愿意花钱买你的字,你会更愿意精进。所以别等有兴趣再行动,而是通过行动培养兴趣。兴趣不是你行动的原因,而是持续行动后的结果。
为什么尽量不要赚辛苦钱?辛苦钱的本质是千小时等于千元,比如送外卖、流水线,而高手赚钱的模式是千小时等于万元甚至更多,当然某些技术工种可能例外。关键就在于层次不同,体力层是用时间换钱,一天不干就没收入。技能层是用能力换钱,比如设计师、程序员,系统层是用影响力赚钱,比如出书、做课程、版权、投资等。普通人破局的关键,是先把一个技能练到前20%解决生存,再把技能产品化,比如做模板课程教别人,最后用杠杆放大,比如自媒体合作等。
成功最大的陷阱总想找捷径,很多人总在寻找所谓更高效的方法,比如有没有更轻松的方法。为什么别人做起来那么容易,真相是所有高手都在你看不见的地方下足了笨功夫。比如画了上千个鸡蛋才掌握光影,你看到的每个爆款背后,都有几十甚至上百个失败作品。所有捷径都是最远的路,所谓的方法在你没做到100小时前根本没用,所以完成比完美重要,先做到再优化。
如何摆脱平庸循环?记住这个黄金公式:成就 = 有效方向 x 时间投入 x 练习强度,这个公式在技能型领域尤其适用。在方向上选择能积累和复利的事,比如写作、编程,而不是送外卖。在时间上至少投入1,000小时,别在20小时前放弃。在强度上刻意练习,每次都比上次进步1%,一年就是37倍。就象健身,今天比昨天多做一个俯卧撑,今天比昨天多写50字。关键是要突破舒适区,不是盲目加量,而是针对性改进,记录错题本比重复练习更重要。
那么普通人该如何开始呢?一、每天从微小的行动开始,培养微习惯。比如每天静读10页书,写300字。二、记录进步,看到自己的成长才有动力。三、输出倒逼输入,尝试教给别人,能教会别人才算真正掌握。终极建议,成为π型人才,单腿走路不稳,两条腿才能跑得快。把主业腿做到80分保障生存,副业腿培养跨界技能。比如程序员学文案,销售学心理学,这样即使一个行业动荡,你也有B计划,甚至能组合出新机会。就象b站知名科技博主,既是技术专家,又是视频叙事高手。记住,所有高手都经历过你的笨拙期,区别仅在于他们熬过了前100小时,而你可能在99小时时放弃了。你不需要很厉害才能开始,但你需要开始才能很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