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古代金银为何偏爱“元宝”造型?

2025-02-24 13:42    杂项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古代金银为何偏爱“元宝”造型?

被影视剧误导的认知

在很多影视剧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这样的场景:大侠们在客栈酒足饭饱后,潇洒地掏出一锭银子往桌上一扔,“小二,不用找了!”,那银子通常是中间饱满鼓起,两端高高翘起的可爱模样,似乎这就是古代金银元宝的标准形象 。这种画面深入人心,以至于在我们的潜意识里,古代的金银元宝就该长这样。但历史的真相往往和我们的想象存在偏差。真实历史中,金银元宝的发展有着复杂的历程,其形状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见的那般,而是在不同时代有着不同的形制。

“元宝” 之名的前世今生

(一)“元宝” 初现身

“元宝” 一词,最早可追溯到唐初。唐高祖武德四年(公元 621 年),朝廷废止了五铢钱,开始铸造 “开元通宝”。这 “开元通宝” 由当时的大书法家欧阳询制词并书写,钱文庄重、隽秀、挺拔,在篆隶之间 。有意思的是,当时民间有人将其旋读为 “开通元宝”,这便是 “元宝” 一词在货币领域的首次登场。不过,此时的 “元宝” 还只是对 “开元通宝” 的一种别样读法,并非特指金银货币。在唐朝,金银更多是以金银铤、金银饼等形式存在,用于大额支付、赏赐、贮藏等。比如,唐代的银铤就有多种形制,常见的是长条形,也有船形等,上面通常会錾刻铭文,记录产地、重量、工匠等信息 。

(二)与金银挂钩

真正让 “元宝” 与金银紧密相连的,是元朝。元世祖忽必烈至元三年(公元 1266 年),为了规范白银的使用,将白银熔铸成锭,并在上面錾刻 “元宝” 字样,寓意 “元朝之宝” 。这一举措,不仅赋予了 “元宝” 政治意义,也让它成为了金银货币的通称。其中,最著名的当属 “扬州元宝”。至元十三年(公元 1276 年),元朝大军灭掉南宋后班师回扬州,丞相伯颜发现将士们掠夺财物无度,便下令搜检部队行李,把所得的散碎银子统统收缴,销铸作锭。这些银锭每枚重五十两,呈马鞍形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形制与南宋和金的银铤十分相近。因在扬州铸造,故而得名 “扬州元宝” 。这些 “扬州元宝” 背部镌有 “元宝” 阴文大字,被呈给世祖忽必烈,用于赏赐、贸易或收藏 。此后,元宝的形制和名称逐渐固定下来,成为了中国古代金银货币的典型代表,在明清时期也广泛流通,只不过在重量和细节上会有所变化 。

早期金银形态多样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金银的形态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熟悉的元宝状。从先秦时期开始,金银就已作为货币或财富的象征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不过那时的形态多种多样。战国时期,楚国的黄金货币极具代表性,主要有金版和金饼两种 。金版通常呈龟版、长方形、瓦形或圆饼形,上面有阳文文字印模凿打印出的方格与文字,像著名的 “郢爯”,就是郢地所铸的金版,使用时需切割成小块,再通过称量来确定价值 。金饼则是圆形或椭圆形,有实心和空心之分,继承了商周以来把黄金铸成饼状以供使用的传统 。

到了汉代,黄金货币的形制又有了新变化。汉武帝时期,为了协祥瑞,铸造了麟趾金和马蹄金 。麟趾金呈圆形饼状,底部圆形,内部中空;马蹄金外形似马蹄,内部中空,底面椭圆形并向内凹陷 。海昏侯墓曾出土大量的麟趾金和马蹄金,这些黄金货币造型独特,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被赋予了特殊的祥瑞寓意,反映出当时人们对黄金的珍视以及对吉祥的祈愿 。

而白银在这一时期也开始崭露头角。东汉后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白银货币 —— 银饼,以常德出土的银饼为代表,它们形制较为统一,重量有标准,银色高且稳定,还具备一定的防伪功能 。此时的白银货币虽还存在地域性和阶段性特点,货币职能也不完整,但已在经济生活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

唐代,随着丝路贸易的蓬勃发展以及中央政府对白银使用的增多,白银的货币属性进一步增强 。唐代的银铤有块状铤和船形铤两类 。块状铤多为笏形和圆饼形,接近白银铸坯的原始形状,可能是承袭了古代银矿熔炼后最自然的形态,其中笏形铤是最通行的铸造形式,常被用于进奉赏赐 。船形铤外形似船,平底高沿,侧边呈弧形而两头翘起,多用作贸易用银 。这些银铤上通常会錾刻铭文,记录用途事由、官职身份和人名等信息 。

宋代,白银的使用更加广泛,在政府收支、民间贮藏和贸易往来等方面都不可或缺 。银锭的外形也较唐代有了明显变化,大多变为两端平整,中部束腰的板块状 。这种变化或许是因为唐代船形银铤的双翅在实际使用中携带或存储不便,所以逐渐演变成了宋铤较为平整的造型 。在铭文制作方法上,北宋时期沿用唐代錾刻的方法,而南宋则更多是以戳记形式完成 。铭文内容在北宋时期多沿袭唐代,南宋则开始更多直接标注成色以及制作铺户等信息 。

元宝形状的定型

(一)元朝:船型的起源

元朝是元宝形状发展的关键时期。至元十三年(1276 年),元军灭掉南宋后返回扬州,丞相伯颜见将士们掠夺财物毫无节制,便下令搜检部队行李,将收缴来的散碎银子统一销铸作锭 。这些银锭每枚重五十两,最初呈马鞍状,两端圆弧,中间束腰,这一形制与南宋和金的银铤极为相似 。后来,这种形状逐渐演变为船型,两头尖尖,中间平整 。元朝之所以采用船型来铸造银锭,与当时人们携带钱财的习惯密切相关。在古代,人们没有现代的口袋和钱包,大多将钱财用布包好缠在腰间,“腰缠万贯” 便是由此而来 。船型的银锭恰好可以重叠起来,缠在腰间时也能贴合身体,携带起来十分方便,所以这种形状便被确定了下来 。从元朝开始,一直到清末明初,元宝大多都是船型 。例如,著名的 “扬州元宝”,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其独特的船型设计也成为了后世元宝形状的重要基础 。

(二)后世演变:忌讳与美观

随着时间的推移,元宝的形状又发生了一些变化。民间有一种说法,认为早期船型的元宝形状有些像棺材,看起来不太吉利 。为了避讳这种不吉利的寓意,人们便将元宝中间凸起一个半圆,使其看起来更加美观,同时也避免了不吉利的联想 。不过,这种元宝形状的变化大多出现在官家制银中,民间流通的金银货币更多还是以碎银子、铜钱等为主 。制成定式的金银元宝,一般只有官家制银才会如此讲究形制,而且多数被储存起来,并不常在市面上流通 。而在一些大富贵人家,可能会特制元宝形状的金银,用于收藏或特殊场合的使用,但这在整个社会的货币流通中只是少数情况 。这种从船型到中间凸起半圆的元宝形状演变,不仅体现了人们对美观和吉祥寓意的追求,也反映了不同时期社会文化和心理的变化 。

元宝形状的实用考量

(一)便于储存运输

从实用角度来看,元宝独特的船型设计有着诸多优势。其中间凹陷,两端翘起的形状,使得它们在储存时可以方便地堆叠在一起 。这种堆叠方式不仅节省空间,还能减少因相互摩擦而造成的磨损 。在古代,交通不便,无论是长途贸易还是官府运输财物,都需要考虑携带的便捷性和安全性 。元宝的形状使其在运输过程中更加稳定,不易滚动和散落 。例如,在茶马古道等古代商路上,商人们携带的金银元宝可以紧凑地放置在行囊中,便于长途跋涉 。而且,由于元宝的形状可以紧密贴合,在遇到颠簸路况时,也能降低因碰撞而受损的风险 。相比其他形状的金银货币,如金银饼,元宝在储存和运输方面的优势不言而喻 。

(二)防伪与计量

在防伪方面,元宝也有着独特的设计。其表面通常会刻有铸造地、重量、成色以及工匠姓名等信息 。这些铭文就像是元宝的 “身份证”,方便人们查验真伪 。不同地区铸造的元宝,其铭文的格式、字体、内容等都可能存在差异,这就为鉴别提供了依据 。同时,元宝复杂的形状也增加了伪造的难度 。铸造一枚逼真的元宝,需要掌握高超的铸造工艺和技术,从模具制作到金属熔炼,再到成型后的加工处理,每一个环节都要求精准无误 。对于不法分子来说,伪造元宝不仅成本高,而且技术门槛也高,这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伪造行为的发生 。

从计量角度看,元宝上标注的重量信息,使得人们在交易时能够快速准确地计算其价值 。在古代,白银作为称量货币,其价值是根据重量来确定的 。元宝的标准化重量,如五十两、十两等,为商业交易提供了便利 。例如,在明清时期的大宗商品交易中,买卖双方可以根据元宝的重量和当时的银价,迅速达成交易 。而且,通过称重还可以检验元宝是否存在偷工减料的情况,保障了交易的公平性 。

元宝形状的文化寓意

(一)财富象征

元宝的形状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寓意,其 “元” 字在汉语中有开始、根源之意,“宝” 则代表着财富、珍宝 。将二者结合,元宝便自然而然地成为了财富的化身,寓意着财富的圆满与富足 。其圆润的外形,与古代哲学中 “天圆地方” 的观念相呼应,象征着宇宙的和谐与秩序 。在古代社会,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不仅仅是物质上的满足,更是对生活圆满的一种向往 。元宝的形状,正是这种文化理念的具体体现 。它不再仅仅是一种货币,更成为了一种文化符号,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祈愿以及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在许多民间传说和故事中,元宝常常作为财富的象征出现,比如财神爷手中常常捧着元宝,寓意着给人们带来财运 。

(二)宗教民俗影响

佛教传入中国后,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元宝的形状也受到了佛教文化的渗透 。在佛教中,元宝的形状与法器 “法轮” 相似,“法轮” 象征着佛法的圆满与无尽,这使得元宝的形状不仅具有世俗的财富象征意义,还增添了一份神圣的色彩 。在一些佛教寺庙的壁画和雕塑中,我们可以看到与元宝形状相似的图案,它们代表着佛法的智慧和力量 。

在民间信仰中,对财富神的崇拜也使得元宝成为了吉祥的象征 。财神爷的形象常常与元宝相伴,无论是在春节期间张贴的财神像,还是在一些商业场所供奉的财神摆件,元宝都是不可或缺的元素 。人们相信,财神爷会带着元宝给他们带来财富和好运 。在古代社会,无论是宫廷的祭祀活动,还是民间的岁时节令,元宝都作为一种重要的供品出现 。比如在春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人们会用金银纸折叠成元宝的形状,进行祭祀活动,希望祖先保佑家庭财运亨通 。在婚礼等喜庆场合,也会摆放一些元宝形状的饰品,寓意新人婚后生活富足 。这种宗教与民俗的双重影响,使得元宝的形状深入人心,成为了一种不可替代的文化符号 。

结语

古代金银之所以被做成元宝形状,是实用性、文化性、宗教民俗以及历史发展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最初的各种形态,到元朝定型为船型,再到后世因忌讳和美观因素的演变,元宝形状的每一次变化都承载着时代的印记 。它不仅是一种货币形式,更是古代社会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生动体现 。无论是便于储存运输和防伪计量的实用设计,还是象征财富与吉祥的文化寓意,都展示了古人的智慧和创造力 。通过对元宝形状的探究,我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古代社会的大门,得以一窥那个时代的繁华与沧桑 。希望大家能对古代货币文化产生更多的兴趣,去探索更多隐藏在历史长河中的奥秘 。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