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官员近期承认在对华关税政策的战略判断上出现重大误判,其核心逻辑与实际行动间的矛盾揭示了美国对华认知的深层次偏差。这一误判不仅导致美国自身面临多重困境,也加剧了全球经贸体系的不确定性。
战略惯性思维
特朗普政府延续了2018年贸易战的惯性逻辑,认为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高(2018年占比19.2%),会因关税压力主动妥协。然而截至2024年,中国对美出口依赖度已降至14.7%,通过“一带一路”合作、第三方生产基地布局等策略分散风险,同时利用稀土出口管制、抛售美债等手段反制
对中国政策韧性的低估
美方误判中国会因经济压力接受谈判,但中方采取“静观其变”策略,明确表示“解铃还须系铃人”,要求美方先取消关税再对话。中国外交部多次强调“打则奉陪到底,谈则平等互惠”,并通过联合80多国在联合国反对单边主义,削弱美国道义优势
美国内部矛盾激化
政治层面:特朗普支持率从52%跌至45%,12个州政府起诉联邦关税政策违法,共和党议员试图限制总统关税权力。
经济层面:145%的关税导致苹果等企业供应链中断,美国零售商出现货架商品短缺,小企业因关税成本激增濒临破产。经济学家联名批评特朗普“即兴式决策”缺乏经济依据
国际形象与信任危机
美国对盟友施压组建“反华关税联盟”遇挫,日本、西班牙等国明确拒绝站队,强调优先维护自身经贸利益。《纽约时报》嘲讽特朗普政策为“胆小鬼眨眼”,暴露其虚张声势的本质。
组合式反制措施
将12家美企列入出口管制清单,对美商品加征125%关税;
通过数字人民币跨境结算削弱美元体系,联合欧盟、东盟推进《数字经济伙伴关系协定》(DEPA)
军事上展示反介入能力,如反舰弹道导弹覆盖2500—4500公里射程,强化战略威慑
舆论与民意基础
中国社交媒体呈现高度团结,网民普遍支持“以战促谈”,民间调侃美方“缺军费时必炒中国威胁”。官方通过白皮书揭露美国违反国际规则,强化国际社会对单边主义的抵制。
当前局势表明,美国若继续坚持“零和思维”,可能加速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中的边缘化。中国已构建“打持久战”的韧性:预留4%财政赤字率、降准降息空间,并通过芯片等领域的基础研究突破(中国高校占据全球芯片论文产出前十中的九席)实现技术自主。国际社会普遍认为,美国需摒弃“受迫害妄想症”,正视多极化现实,否则将陷入“自导自演的独角戏”困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