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千万不要学哪吒戳鼠鼠鼻子

2025-02-27 10:55    头条推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戳鼠鼠鼻子”走红网络
  春节期间,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其精彩绝伦的剧情、精美绝伦的画面以及鲜活生动的角色,成功斩获了极高的票房,成为了中国影史的又一爆款佳作。影片中,除了主角哪吒的英勇成长令人印象深刻,那些憨态可掬的土拨鼠也凭借独特的形象和有趣的情节,意外走红网络,成为了观众们热议的焦点。
  土拨鼠家族在影片里的形象十分讨喜,它们总是双脚站立,或集体忙碌干活,或排队领取南瓜粥,模样可爱又滑稽。而其中最让人忍俊不禁的,当属被哪吒从天而降戳鼻子的场景。当哪吒那根小手指轻轻戳在土拨鼠圆滚滚的鼻子上时,土拨鼠们瞬间呆滞,手中的食物也随之掉落,那一脸懵圈的表情和憨态可掬的模样,瞬间戳中了观众们的笑点,这个片段也成为了电影的名场面。
  随着电影的爆火,“戳鼠鼠鼻子”的片段迅速在网络上掀起了模仿热潮。网友们纷纷晒出自己与土拨鼠“亲密接触”的视频,画面中,他们学着哪吒的样子,小心翼翼地伸出手指,轻轻戳向土拨鼠的鼻子,而土拨鼠们则有的一脸茫然,有的惊慌逃窜,各种有趣的反应让人捧腹大笑。这些视频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广泛传播,相关话题也迅速登上热搜,“戳鼠鼠鼻子”一时间成为了网络热梗,大家玩得不亦乐乎。
  可爱土拨鼠的真实身份
  在大众的认知里,土拨鼠是一种超级可爱的小动物,它们体型小巧,圆滚滚的身体上覆盖着柔软的毛发,一双黑豆般的眼睛闪烁着灵动的光芒,再加上那对总是高高竖起的小耳朵,一举一动都透着十足的萌态。它们常常以直立的姿势出现,两只小爪子乖巧地放在胸前,模样憨态可掬,让人看了就忍不住心生喜爱。
  实际上,土拨鼠的学名是旱獭,属于啮齿目松鼠科旱獭属,是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它是一类体型较大的草食性野生动物,成年土拨鼠的体长一般在30-60厘米之间,体重可达3-7千克,相较于一般的鼠类,堪称“大块头”。其头部短而阔,耳朵小巧,眼睛圆溜溜的,看上去十分机灵。它们身披短而密的毛,毛色会随地区、季节和年龄的不同而有所差异,常见的有褐色、灰色、棕黄色等,这使得它们能很好地融入周围环境。
  土拨鼠主要分布于欧洲和北亚,包括哈萨克斯坦、俄罗斯联邦和乌克兰,广泛分布于乌拉尔山脉和哈萨克斯坦北部。在我国,它们少量分布于内蒙古和新疆地区。它们一般栖息于平原、山岳、丘陵等地带的草原生态系统中,是高度社会化的动物,通常多个家族在一片领域聚居,每个旱獭家族一般由2-5只成年体以及2-6只幼崽组成。它们擅长挖掘地洞,洞穴通常筑在较高的坡地上,深度可达4-5米,在喜马拉雅山的恶劣气候下,洞穴的深度甚至可达7米。洞穴内有冬夏季和冬季、主洞和副洞之分,前者有多个洞口可供进出,方便它们在遇到危险时迅速逃生,而后者仅有一个洞口。
  土拨鼠还是个“大胃王”,主要以野生草原草的叶、茎、根及种子等为食,像野燕麦、凤头小麦草、虎杖草、菊苣、三叶草等都是它们的心头好。在冬季和早春期间,由于食物相对匮乏,它们偶尔也会冒险出现在菜园,或向日葵和土豆等农作物地里觅食。另外,土拨鼠还有冬眠的习性,每年会在冬眠中度过至少6个月。在冬眠前,它们会拼命进食,储存足够的脂肪,以度过漫长的寒冬。
  土拨鼠背后的健康威胁
  土拨鼠虽然看起来憨态可掬,模样十分可爱,但实际上,它是鼠疫杆菌的主要自然宿主,对人类健康存在着极大的威胁。鼠疫作为一种古老且致命的传染病,在人类历史上留下了无数惨痛的记忆,其危害程度不容小觑。
  (一)鼠疫:古老且致命的传染病
  鼠疫,堪称人类历史上最为恐怖的传染病之一,其历史危害令人触目惊心。在十四世纪,一场被称为“黑死病”的鼠疫大流行,如同一头凶猛的巨兽,在短短六年内便席卷了整个欧洲。它所到之处,生灵涂炭,尸横遍野,无情地夺走了半数欧洲人的生命,将欧洲拖入了无尽的黑暗深渊。当时的街道上,随处可见奄奄一息的病人和堆积如山的尸体,人们陷入了极度的恐惧与绝望之中,整个社会秩序濒临崩溃。
  而在1910-1911年,中国东北也曾爆发过一场大规模的鼠疫。这场鼠疫来势汹汹,迅速蔓延至东北三省,造成了6万多人丧生。疫情初期,由于人们对鼠疫的认识不足,防控措施不力,疫情愈发严重。患者们出现高热、咳嗽、吐血等症状,病死率极高,许多家庭因此家破人亡。当时的哈尔滨,每天平均死亡50余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凄惨景象令人不忍直视。
  鼠疫是由鼠疫耶尔森菌引起的烈性传染病,传播速度极快、传染性极强、病死率极高,被我国列为甲类传染病之首。甲类传染病意味着什么?它是对人类健康危害最为严重的传染病,一旦发生,必须按照严格的防控措施进行管理,以防止疫情的扩散。鼠疫的可怕之处在于,它不仅能够在短时间内导致大量人员死亡,还会对社会经济、文化等各个方面造成巨大的冲击,给人类带来难以磨灭的伤痛。
  (二)土拨鼠:鼠疫杆菌的主要宿主
  土拨鼠,看似可爱无害,实则是鼠疫杆菌的主要自然宿主。在我国,鼠疫自然疫源地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北、西南等地区。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适宜土拨鼠生存繁衍,同时也为鼠疫杆菌的传播提供了温床。
  我国常见的土拨鼠种类有灰旱獭、长尾旱獭、西伯利亚旱獭和喜马拉雅旱獭等。其中,喜马拉雅旱獭分布最为广泛、数量最多,在热门旅游景区也较为常见。它们在草原上挖掘洞穴,群居生活,而这些洞穴往往成为了鼠疫杆菌的传播场所。当土拨鼠感染鼠疫杆菌后,并不会立即发病死亡,它们依然会在草原上活动,与其他动物接触,从而将病菌传播给更多的动物和人类。
  土拨鼠在鼠疫的传播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们就像一个个“移动的病菌库”,一旦鼠疫在土拨鼠种群中爆发,就很容易通过各种途径传播给人类,引发人间鼠疫疫情。而且,由于土拨鼠的活动范围广,与人类的生活区域存在一定的重叠,这也增加了人类感染鼠疫的风险。
  (三)传播途径:多样且防不胜防
  鼠疫的传播途径多种多样,令人防不胜防。病媒生物传播是鼠疫在自然疫源地中最主要的传播方式,而跳蚤则是传播鼠疫的“罪魁祸首”。寄生在土拨鼠身上的跳蚤,一旦感染了鼠疫菌,就会成为病菌的携带者。当这些跳蚤叮咬人类时,鼠疫菌就会随着跳蚤的唾液进入人体,从而引发感染。跳蚤的繁殖能力极强,且行动敏捷,很难被彻底消灭,这也使得鼠疫的传播难以得到有效的控制。
  接触传播也是鼠疫传播的重要途径之一。当人们直接接触染疫的土拨鼠,或者接触鼠疫病人的排泄物、分泌物时,病菌就有可能通过皮肤表面的伤口或黏膜进入体内,从而造成感染。在一些地区,人们可能会因为捕猎、宰杀土拨鼠,或者处理鼠疫病人的尸体而感染鼠疫。曾经就有村民因为食用了染疫的土拨鼠肉,而导致全家感染鼠疫,最终不幸身亡。
  飞沫传播同样不可忽视。肺鼠疫患者的呼吸道分泌物中含有大量的鼠疫菌,病人在呼吸、咳嗽、打喷嚏时,会将这些病菌释放到空气中,形成飞沫。此时,周围的人一旦吸入这些飞沫,就很容易感染鼠疫。飞沫传播的速度极快,范围也很广,在人口密集的场所,如医院、车站、商场等,一旦有肺鼠疫患者出现,就可能引发大规模的传播。
  (四)感染症状:严重且危及生命
  一旦感染鼠疫,患者的症状通常十分严重,且会迅速危及生命。腺型鼠疫是最为常见的类型,患者的淋巴结会出现肿大、疼痛的症状,尤其是腹股沟、腋下和颈部的淋巴结。这些淋巴结会迅速肿大,如鸡蛋般大小,质地坚硬,疼痛难忍。患者还会伴有高热、寒战、头痛、乏力等全身症状,病情严重时,淋巴结会化脓破溃,甚至导致败血症。
  败血型鼠疫则更为凶险,患者会出现高热、寒战、神志不清、昏迷等症状,皮肤和黏膜会出现出血点和瘀斑,病情发展迅速,死亡率极高。如果不及时治疗,患者往往在数小时至数天内就会死亡。
  肺型鼠疫是最危险的一种类型,患者会出现胸痛、咳嗽、咳痰等症状,痰液迅速转为大量的鲜红色血痰,呼吸困难。由于肺型鼠疫可以通过飞沫传播,一旦发生,很容易在人群中引起大流行,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患者在发病后24-36小时内病情就会急剧恶化,如不及时抢救,很快就会死于心力衰竭和休克。
  鼠疫的危害极大,感染后的症状严重且危及生命。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土拨鼠背后隐藏的健康威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避免与土拨鼠等野生动物进行不必要的接触,共同守护我们的健康。
  预防措施与正确做法
  面对土拨鼠背后潜藏的鼠疫威胁,我们绝不能掉以轻心,必须积极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保护自己和他人的健康。以下这些预防要点,大家一定要牢记在心。
  (一)避免接触:远离危险源头
  远离土拨鼠及其洞穴是预防鼠疫的关键一步。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警惕,不要轻易靠近土拨鼠的栖息地。无论是在野外游玩,还是在城市周边,都要避免主动去寻找土拨鼠。如果在旅途中偶然遇到土拨鼠,也一定要保持安全距离,切勿近距离接触,更不要去逗玩健康状况不明的土拨鼠。那些看似有趣的互动行为,实则可能隐藏着巨大的风险。
  同时,千万不要捕捉、饲养土拨鼠。土拨鼠是野生动物,它们的生活习性和生存环境都有其特殊性,并不适合作为宠物饲养。而且,私自捕捉、饲养土拨鼠不仅可能违反法律法规,还会大大增加感染鼠疫的风险。我们要尊重这些野生动物的自然生存空间,让它们在大自然中自由生活。
  (二)个人防护:筑牢安全防线
  在野外活动时,做好个人防护至关重要。首先,要穿戴长袖衣物、长裤和高帮鞋子,尽量减少皮肤暴露在外的面积。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跳蚤的叮咬,降低感染鼠疫的风险。长袖衣物和长裤可以选择质地较为紧密的材质,如棉质或牛仔布,它们能够更好地起到防护作用。
  使用驱虫剂也是防止跳蚤叮咬的有效方法。市面上有各种各样的驱虫剂可供选择,如含有避蚊胺、氯菊酯等成分的产品。在使用驱虫剂时,要按照说明书的要求正确涂抹,重点涂抹在脚踝、手腕、领口等容易被跳蚤叮咬的部位。同时,要注意避免将驱虫剂涂抹在眼睛、嘴巴和伤口处,以免引起不适。
  (三)环境卫生:营造安全环境
  保持居住环境的清洁卫生,是预防鼠疫的重要措施之一。我们要定期打扫房间,尤其是一些容易被忽视的角落和缝隙,如床底下、沙发背后等,这些地方很容易成为跳蚤和其他害虫的藏身之所。定期清洗床上用品、窗帘、地毯等织物,也可以有效减少跳蚤的滋生。清洗时,可以使用高温水进行浸泡和洗涤,这样能够杀死跳蚤和它们的卵。
  此外,还要注意防止啮齿动物进入室内。可以检查房屋的门窗是否密封良好,如有缝隙要及时修补。在厨房和食品储存区域,要将食物妥善存放,避免吸引老鼠等啮齿动物。如果发现家中有老鼠活动的迹象,要及时采取措施进行灭鼠,如使用捕鼠器、投放灭鼠药等,但要注意使用安全,避免对家人和宠物造成伤害。
  (四)健康监测:及时发现隐患
  如果不小心接触了土拨鼠,哪怕只是短暂的接触,也一定要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寒战、头痛、乏力、淋巴结肿大等可疑症状,应立即前往最近的医疗机构就医,并如实告知医生自己的接触史。医生会根据症状和接触史进行详细的检查和诊断,以便早发现、早治疗。
  早期诊断和治疗对于鼠疫患者的康复至关重要。如果能够在发病初期及时接受有效的治疗,患者的治愈率会大大提高。因此,我们不能因为症状轻微就掉以轻心,延误病情。在等待就医的过程中,要尽量减少与他人的接触,佩戴好口罩,避免将病菌传播给他人。
  理性看待,安全第一
  土拨鼠因电影走红,让人们看到了它们可爱有趣的一面,这原本是一件令人开心的事。但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土拨鼠作为鼠疫杆菌的主要宿主,与它们亲密接触存在着巨大的健康风险。我们不能因为一时的好奇和喜爱,就忽视了这些潜在的危险。
  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迅速,一个热门话题、一个有趣的梗,都可能引发大众的广泛关注和模仿。“戳鼠鼠鼻子”这个网络热梗的出现,让更多人对土拨鼠产生了兴趣,这本身无可厚非。但我们在追求娱乐和乐趣的同时,更要将安全放在首位,不要让一时的欢乐,变成一生的遗憾。
  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土拨鼠的走红,把对它们的喜爱转化为对野生动物的尊重和保护。我们可以通过观看纪录片、参观动物园等方式,在安全的前提下了解土拨鼠的生活习性和生态价值。同时,我们也要积极传播正确的防护知识,让更多的人了解土拨鼠背后的健康威胁,共同提高自我保护意识,守护好我们的健康防线。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