蒀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 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芅一、农业区位因素
袃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薂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
袁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羇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袆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
蚂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羈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蝿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蚅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
螂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荿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膇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蒄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
袂(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螀(2)区位条件:
袈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节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羂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膀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莆(3)主要特点及原因:
芅①小农经营。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肂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莇③机械化水平低。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肈④水利工程量大。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肄⑤科技水平低。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膂2、商品谷物农业:
螈(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蒆(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螃(3)区位条件:
膁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腿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芈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袆(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芁3、大牧场放牧业:
薀(1)分布:阿根廷、美国——牛;澳大利亚、新西兰、南非——羊。
蚆(2)区位条件:
薅①气候:大面积的干旱、半干旱地区。②植被:植被稀疏,不适合种植业,只能放牧牲畜。
莁(3)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区位优势:
羁①气候温和,草类茂盛。②地广人稀,土地租金低,有利于大规模生产。③距海港近。
莈(4)阿根廷潘帕斯草原的发展措施:①培育良种②改善交通运输条件③开辟水源④种植饲料。
莄(5)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专业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蒁4、乳畜业:
肈(1)分布:欧美发达国家、大城市附近。
袆(2)区位条件:(以西欧为例)
膃①气候温暖湿润(温带海洋性气候),利于牧草生长。②地形平坦,利于饲草和饲料种植。③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城市化水平高,有饮用牛奶的习惯,市场广阔。
薁(3)特点:①商品率高;②机械化程度高;③集约化程度高。
葿5、混合农业
薇(1)主要是牲畜和谷物的混合农业。我国珠江三角洲的基塘生产主要是渔业与林业的混合农业。
膆(2)分布:欧洲、北美、澳大利亚(“骑在羊背上的国家”、“坐在矿车上的国家”)等。
蚁(3)特点(墨累—达令盆地的“小麦——牧羊带”为例)
衿①良性的农业生态系统:★互惠互利:种植业为畜牧业提供饲料,畜牧业为种植业提供肥料★休耕和轮作、(有利于恢复土壤结构,提高土壤肥力)、种植、牧场。
肅②有效合理的农事安排:小麦农忙(播种5—6月、收割11—12月)正是放牧的闲时。
羄③对市场的适应性强:灵活的生产选择,根据市场确定是多种植小麦还是多牧羊。
螁6、其他农业地域类型
芀(1)迁移农业:包括热带雨林迁移农业和游牧业,分布在某些较原始的落后地区,生产力水平低。对环境有所破坏,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恶化。
螇(2)种植园业:种植单一的热带经济作物,如咖啡、橡胶等。特点是生产规模大,专业化程度高,商品率高。
蚃三、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螁1、对生物的影响:①开垦耕地、砍伐森林等;②人工培育良种;③过渡放牧导致草场破坏,出现荒漠化;④施用农药会使农产品遭到污染,导致农产品质量下降。
蚁2、对土壤的影响:①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②长期施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变酸变硬。
膅3、对气候的影响: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修建水库与引水灌溉都改变了下垫面性质,改变了大气的热源和水源条件。
螆4、对水文特征的影响:①修建水库和引水灌溉:改变了河流径流的流量过程;②开垦梯田、砍伐森林、植树造林:影响河流含沙量。
袀四、工业区位因素
袈1、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
袇(1)自然因素:矿产、土地、水源、气候等。
蒅(2)经济因素——接近原料、燃料(如有色金属冶炼、重化工基地)、市场——节省运费。
羀(3)劳力和技术:需要大量劳动力的工业,工资在产品成本中的比例较高(劳动密集型工业),工厂要布局在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技术密集型工业要靠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的地方。
艿(4)工农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包括生产协作和社会协作。
虿(5)环境:工业布局要注意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
芄工业布局中的环境因素:
肀①风向,分为三种情况:有大气污染的工厂应位于居民区主导风的下风向、季风对吹风向的垂直方向、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蚀②水源:有水污染应的位于居民区的下游,生产中对水质要求高的应位于居民区的上游。
肇③离城市距离:有污染的不能在城区内,有大气污染的应位于城市热力环流圈以外。
肃2、工业区位因素的变化:
膀(1)原料地对工厂的影响逐渐减弱,市场对工厂区位的影响在逐渐加强。原因:工业所用的原料范围越来越广,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
肁(2)交通运输:沿海沿江的港口、铁路枢纽、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对工业具有很大的吸引力(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交通运输已相当完善,交通运输不再成为他们考虑的主要因素)。
蝿(3)信息通信网络的通达性作为工业区位因素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
肆(4)劳动力素质的影响逐渐增强。
芀3、工业区位指向类型
膈(1)原料指向型:
芆①工业特点:原料不便长距离运输或运输原料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原料产地。③主要工业部门:采掘工业、制糖业、水产品加工业、水果加工业等。
袄(2)动力指向型:
莀①工业特点:需消耗大量能源。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能源基地。③主要工业部门:有色金属冶炼厂。
薈(3)市场指向型:
羈①工业特点:产品不便远距离运输或运输产品成本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产品的消费市场。③主要工业部门:瓶装饮料业、家具制造业、印刷、石油加工业等。
蚃(4)劳动力指向型:
蚄①工业特点:需投入大量劳动力。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普通的服装、电子装配、包带、制伞、制鞋工业等。
罿(5)技术指向型:
蒆①工业特点:技术要求高。②区位选择原则:接近高等教育和科技发达地区。③主要工业部门:集成电路(微电子)、精密仪器等。
蚆五、工业地域的形成
螄工业联系:①生产上的联系。②空间上的联系。③信息上的联系。
莀1、工业集聚和工业地域的形成
膈(1)导致集聚的主导因素:道路、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廉价劳动力;资源和能源分布等。
蒅(2)集聚的效益(作用)——规模效益(降低成本,提高利润)
袃①可以加强企业间的信息交流和技术协作。
螁②降低中间产品的运输费用和能源消耗。
薆③共同利用工业区的道路、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节约生产建设投资。
膄④有利于集中处理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问题。
羃2、工业分散和工业地域联系
羈(1)工业分散的原因:为了充分发挥不同地方的区位优势(如跨国公司在全球范围寻找最佳区位)。
芈(2)工业分散的两种类型:①产品轻、小、价格贵,②产品极其复杂,如飞机。
羃(2)工业分散的条件:①现代化的交通运输方式——方便、快捷、廉价;②现代化的通信技术和手段——世界的“同时性”。
肃六、主要工业区
荿1、传统工业区
螆(1)概况:①分布:德国鲁尔区、英国中部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工业区、我国辽中南工业区。②形成条件:丰富的煤、铁资源。③工业部门:纺织、煤炭、钢铁、机械、化工。④兴盛时间:第一次工业革命后到二战结束。⑤特点:生产规模大,资源消耗大,环境污染严重。
羆(2)德国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丰富的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