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文库
登录
注册

美国国会“反华周”共通过25项反华法案

2024-09-14 14:53    休闲娱乐    来源:365文库
下载Word
下载成Word

熊超然

当地时间9月9日起,在结束了六周夏季休会期后,美国国会众议院开启为期一周的“中国周”(China Week),密集表决数十项与中国有关的法案,在大选前仅剩下三周会期之际,可谓是疯狂掀起了一阵“反华妖风”。

“中国周”落幕后,美国国会众议院中的“最反华团体”——“美中战略竞争特别委员会”(下称“反中国委员会”),甚至细数起“战果”。据该委员会宣称,此番通过的反华法案多达25项,要以这些关键立法来保护美国人免受中国构成的军事、经济、意识形态和技术威胁。

美媒普遍认为,此番反华立法行动获得了两党的共同支持。通过的法案还必须获得参议院批准,才能送交美国总统签署成为法律。无论持何种立场的美媒都认同,共和党领导下的众议院搞出“中国周”,实则是在大选前以“对华强硬”之姿对抗打压民主党的一种选票策略。

有意思的是,此时美国两党还上演了一出“互喷”戏码,就在被共和党人集体扣上“对华软弱”的帽子时,还有民主党人跳出来反咬共和党人“不够硬”,并宣称“中国周”一无是处,对中国太过软弱无力。

此时美国国会密集讨论反华法案,是想在大选日益临近之际杯葛拜登政府的对华政策,同时也是共和党试图在外交层面阻击民主党候选人的表现。国会意图与拜登政府争夺美国对华政策的主导权,双方乃至两党之间围绕对华政策的竞争同样日趋激烈。

 25项涉华法案,光看名称就触目惊心

当地时间9月12日,“中国委员会”在其网站发布了一篇“回顾中国周”的新闻稿,其中罗列了这一周在众议院所通过的25项法案及其相关内容。

其中,一部分法案获得了“中国委员会”主席、密歇根州共和党籍众议员John Moolenaar的“直接背书”,他在众议院针对这些法案均作出了表态,包括这八项:
“生物安全法案”、
“反制中国无人机法案”、
“脱离外国敌对电池依赖法案”、
“保护美国农业免受外国对手侵害法案”、
“国土安全部限制孔子学院和中国相关实体法案”、
“结束中国电动汽车在美国主导地位法案”、
“打击中华人民共和国恶意影响基金授权法案”、
“科技协议强化国会通知法案”。

根据“中国委员会”2023年12月发布的“经济报告”和2023年3月发布的“涉台报告”,众议院还通过了七项与之政策建议相一致的法案:
“台湾冲突威慑法案”、
“防范经济间谍法案”、
修订“研发、竞争和创新法案”的法案,以澄清外国的定义,以限制外国人才的恶性招聘,以及其他目的、
“外国对手通讯透明法案”、
“出口管制执行和加强法案”、
对2018年“出口管制改革法案”中关于政策声明的部分进行修订、
“远程访问安全法案”。

此外,“中国委员会”还宣称,众议院通过了一些其他重要的立法,以保护美国免受中国的影响,包括:
“路由器法案”、
“中国货币问责法案”、
“制裁名单协调法案”、
“香港经贸办验证法案”、
“保护全球电信法案”、
“太平洋伙伴关系法案”、
“通过提高出口管制透明度保持美国优势法案”、
“保护美国创新和经济安全免受中国侵害法案”、
“未经参议院批准不签署世卫组织大流行防备条约法案”,
以及一项内容强调美国、日本和韩国三边合作重要性的决议。

“反华法案”,大致可分为这三类

美媒称,这些法案旨在以多种方式针对中国,包括重启类似“中国行动计划”(China Initiative)的新计划、进一步限制美国高校中的孔子学院。此外,这些法案还试图紧盯中国生物技术、禁止中国大疆无人机、协助台湾对抗中国大陆、限制中国人购买美国农地、推动立法措施关闭香港经贸办、限制对中国制造电池的电动汽车税收抵免、赋予美国国会“监督”世卫组织的进一步权力等等。

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教授沈逸告诉观察者网,此次涉华法案大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相对最正常的一类,就是美国国家安全的泛化——用国家安全作为保护主义的理由,保护美国落后产能的法案,最典型的就是涉及无人机有关的法案。这一类法案好歹还有个商业逻辑在里面,就算不利于作为一个整体国家的美国,至少美国的企业还是有钱可赚的,哪怕是一小部分美国人还是获益的。

另一类则是纯粹的麦卡锡式的反华歇斯底里。这是美国国会众议院内部共和党反共意识形态集体疯魔的产物——用一种癫狂的态度在一些具有象征性的领域,比如说美国的土地、电动汽车、生物领域的合作等等问题上对中美之间正常的经济和经贸活动进行全方位的挑战和杯葛。

还有一类法案是“买出来”的,一看就是有人在背后花了钱。比如说中国的台湾岛内有一批人砸钱买出来的一些法案,内容是和台湾问题相关的。其中一条很典型,它妄图建立某种所谓的威慑逻辑,来对大陆拥有权力的人进行威慑,让他们不敢去碰台湾的事,这个法案最后通过的概率还不低,就让人感觉非常的荒谬,其中反映出的政治能力简直是负数。 

 美国主流媒体《纽约时报》则注意到的是,再过两个月不到,白宫和国会的控制权就将在一场新的选举中尘埃落定。尽管这些涉华法案足够强硬,但由于共和党人优先选择民主党人反对的几项政治分歧大做文章,这些法案几乎没有成为法律的机会。

报道就此列举了几项法案,其中最引人关注的就是一项由得克萨斯州共和党籍众议员兰斯·古登(Lance Gooden)发起的法案,该法案已于当地时间9月11日在众议院以237票对180票获得通过,其内容是在美国司法部之下重启一项为期6年、类似“中国行动计划”的“2.0版本”,宣称要遏制对美国知识产权和学术机构的所谓间谍活动,并制定一套针对实验室和大学研究人员的执法策略。 

在当地时间9月10日发布的一份声明中,白宫表示“强烈反对”古登的这项法案,声明表示“这项立法所设想的案件归类方式会削弱司法部调查和起诉此类犯罪活动的能力,包括使得司法部更难获得受害者和证人的合作。”

除了该法案,诸如限制农地购买的法案,有55名民主党人支持;涉及限制孔子学院的法案,则有36名民主党人支持;涉及电动汽车的法案只有7名民主党人支持;而在涉及国会针对国际大流行病和世卫组织的议题上,这一法案除了4名民主党人支持外,其余民主党人均表示反对。

共和党和民主党,互喷对方“对华不够硬”

当地时间9月9日,美国佛罗里达州共和党籍联邦参议员马可·卢比奥(Marco Rubio)在《华盛顿邮报》发表一篇标题耸动的署名文章——“北京开始摧毁美国经济霸权,正接近目标”。文章炒作渲染称,美国决策者不能对面前最大、最先进的对手傲慢自满,为防止中国在接下来的十年里完全超越美国,美国两党必须制定自己的产业政策。

“在华盛顿,要想做成一件事,最好的办法是把它放在中国或国家安全的框架下。”刚卸任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副总裁(负责政府事务)的罗里·墨菲(Rory Murphy)说。他补充道:“对中国过于强硬不会产生任何政治后果。”

《纽约时报》则认为,共和党领导人增加的这些党派行动,似乎是为了把共和党描绘成在对抗中国方面更强硬,而拜登政府在内的民主党人则软弱无能。《华盛顿邮报》也同样直言道,众议院共和党人如此操弄,就是想将民主党描绘成“对华软弱”。

更加值得注意是,就在共和党在众议院层面主导着“中国周”,并不断指责民主党之际,民主党人不甘示弱,也反过来指责共和党人“不够硬”,甚至认为由共和党主导的众议院只是提交了无伤大雅的“软弱法案”。 

 “中国委员会”的“二号人物”、民主党籍高级成员、伊利诺伊州众议员拉贾·克里希纳莫西(Raja Krishnamoorthi)告诉“政客新闻网”(Politico),“中国周”针对中国太过软弱无力,“‘中国周’更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一系列法案遗漏了什么?”

他说:“没有一项法案可以修复我们的工业供应基础,没有一项法案可以解决关键矿产问题,没有一项法案可以修复我们的合法移民制度以提高我们的竞争力,没有一项法案可以投资于科学和创新,也没有一项法案可以提升我们劳动力的技能。没有这些举措,‘中国周’一无是处。”

纽约州民主党籍众议员汤姆·索齐(Tom Suozzi)当地时间9月11日更是直言:“‘中国周’的许多内容都不会实现,这些内容不是两党一致认同的,它们没有经过协商,只是被强行通过而已。” 

 中央民族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田飞龙告诉观察者网,美国国会这一涉华立法新动态进一步显示出,无论美国总统选举结果如何,无论中美任何层次的政治会晤成果如何,中美长期新冷战及美国对华持续制裁打压的斗争态势不会改变,中国坚持自身发展道路、政治体制与涉外法治建设方向的基本立场与反制策略不会改变。

沈逸则强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很重要,现在要认认真真地去思考在类似场景下的一些经验:朝鲜战争的停战协定是怎么谈出来的?解放战争中北平的和平解放是如何实现的?抗日战争中民族统一战线是如何维系的?

“在这一切的过程中,如何真正有效准确全面地做到放弃幻想,进行伟大的斗争,从而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为中国的发展塑造一个我们所需要的良好的外部环境,而不仅仅是等外面出现良好环境的时候,我们去抓住机遇。”

沈逸说道:“构建和完善我们能力体系的需求正在变得越来越迫切,为什么?因为另一边掌握决策权,能够制定法律和政策的那些人,他们的理智和他们对于这个世界的认识,甚至对于美国自身的认知,我们没有任何期待可言,这是一个残酷无情、冰冷但客观的事实。” 

t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