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曝光手机租赁市场乱象:消费者权益亟待守护
近日,央视财经频道的一则报道,将手机租赁市场的种种乱象推至公众视野,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原本旨在为消费者提供灵活用机选择的服务,如今却因部分不良平台的违规操作,演变成一场侵害消费者权益的“风暴”。
高利贷陷阱是此次曝光的核心问题之一。一些平台以“零抵押”“低月租”为诱饵,吸引消费者签订租赁合同。然而,在实际操作中,这些平台通过虚增借贷金额、恶意制造违约等手段,实施变相高利贷。以上海首例“租机贷”案件为例,“芒果商城”平台以租赁1万元手机为名,要求用户3个月内支付2万元租金,实际年化利率超400%,远超法律红线。许多消费者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陷入高利贷泥潭,背负着远超本金数倍的债务,生活陷入困境。
黑中介的套现产业链更是让手机租赁市场雪上加霜。贷款中介在社交平台大肆散播“租机变现”广告,诱导用户以租赁手机为名获取贷款。用户将手机寄送至指定地址后,中介以低价回收并放款,但实际年化利率普遍超36%。一台市价近万元的iPhone 14 Pro MAX,用户仅能获得6800元变现款,却需偿还平台总租金13463元。这种“以租养贷”的恶性循环,让消费者苦不堪言。
除了经济上的损失,消费者的个人信息也面临着严重泄露风险。在申请租赁时,用户需提供身份证、银行卡、紧急联系人等敏感信息,部分平台甚至要求填写芝麻分、借贷宝逾期记录等。涉案平台“芒果商城”曾非法获取数千条公民个人信息,用于拓展客户,严重侵犯了用户的隐私权。
手机租赁市场的乱象,不仅损害了消费者的利益,也破坏了行业的健康发展。黑猫投诉平台显示,关于手机租赁的投诉高达2755条,涉及“额外收取折旧费”“高额收费”“买断金额较高”等问题。行业龙头“人人租”虽呼吁抵制黑中介,强调需构建透明、健康的租赁环境,但在监管缺失的情况下,这种呼吁显得力不从心。
面对这一系列问题,加强监管、完善立法刻不容缓。金融监管部门应联合公安、市场监管等部门,对手机租赁平台开展专项整治,严查变相高利贷、虚假宣传等违法行为。同时,要明确融资租赁与借贷业务的法律界限,设定年化利率上限,规范平台资质审核与信息披露要求。
此外,消费者自身也需提高警惕。在面对“零抵押”“低月租”等诱人噱头时,要保持理性,仔细核查合同条款,避免陷入不良平台的陷阱。同时,社会各界也应加强金融知识普及,提高消费者的风险意识和维权能力。
手机租赁市场本应是一个充满活力和机遇的领域,为消费者提供便捷的用机选择。然而,当前的乱象却让这一市场陷入了信任危机。只有各方共同努力,强化监管、完善立法、加强消费者教育,才能驱散“租机贷”阴霾,让手机租赁市场回归服务本质,真正实现消费者与行业的共赢。我们期待一个更加规范、健康、透明的手机租赁市场早日到来。